如今,药物价格飞涨已成为新常态,医难病贵问题也困扰着社会各界。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把历时四年的抗争记录转化为艺术和价值,它所呈现的药价和生命的较量,与社会公平正义、人性尊严和人权相匹配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电影,并探讨其中带给我们的启示。
红利已跑完,抗药性来临
随着医疗设备和药品开放进口,医疗“红利”已经最大化,剩下的无非就是更高的价格。正如影片对比的两种药品:阿戈芬和原研药格列宁。一个是功效相当的仿制药,价格只有原研药的十分之一,几乎成为癌症患者的主要用药选择。但它与格列宁一样,助力的时间大概只有三个月。而原研药现在的价格是阿戈芬的一百多倍,但功效已经不如阿戈芬。药品的价格和随之而来的问题成了一个普遍而又不争的难题,不仅特指某一种药,也充斥在医疗圈各个领域。
药品无价,人命呢?
大家平时生活中对药品的了解是变化多端的,生病时面对医院墙上一排排的药名,更感到门槛重重。我们无法轻易揣摩其定价背后的逻辑,只能任由医院开具处方,任由药价涨跌,好像我们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。这无疑是一种剥夺,一种羞辱。背负病痛的人应该成为为药品服务的受益者,而不是被人剥削的过客。电影中这一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:老百姓为了买药简直是屈辱。在很多市场也可以看到,药品的价格相对昂贵,现场的顾客,往往态度千奇百怪。
对于难处理的病痛,我们需要人性的关爱
电影中闭幕的时刻,却显得无比的温情。影片反复在强调着一直以来的价值取向,但最后几个镜头毫无大圆满收场的虚华。那个得不到药熬过最后时刻的受试者,生命匆匆而去。那是否让人感到无助呢?不,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。世界上没有解药可以解决一个个个体独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,但影片告诉我们,我们可以用更完善的机制来养育和呵护。
人性的关怀,不应由政策法规单兵作战,而应当渗透到人们的生命领域。这不光意味着医学、政治或行政上的抗争,更包括着社会道德、人文关怀和公民意识等等层面。这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底线,是我们爱护本身、呵护他人的起码标准。
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问题的探寻,更带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态度。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,我们必须以一个全面的角度去方向,思维上的全面,公民意识上的全面,用这样一个全面的态度去处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