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葬之谜
自古以来,国家为纪念重大政治事件、祭奠先烈英灵、彰显国家声威和文明,不断探索仪仗制度的发展和进化。这其中,国葬无疑是规模与庄重程度均为最高的仪仗之一。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国葬仪式,其背后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,更有诸多的异同点。唐太宗李世民之“国葬”
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资料记载的国葬,唐太宗李世民之丧葬可谓是一项天文数字式的盛宴。江山帝位易,英灵史鉴存。唐太宗在统一全国、恢复绝种的大隋宏业的时候进行了多年的战争,建立了处于盛世的唐朝。此时他驾崩,朝野紧急布告“崩于永和殿”并启用了国葬制度,其大规模、隆重程度空前。国葬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上等葬百道沿街设置由尚书、侍中、侍郎等伴随。其中的重重环节,包括葬礼礼仪、细致胡奠,到祭奠品质上都彰显不同凡响的庄严与肃穆。明、清两朝的“国葬”
明、清两朝则有着自己的特点。在明朝时期,其皇帝都会按照一定的规矩在诏丧大殿中拜谒,这种礼仪随后发展为整个诏丧过程中最为庄重严肃的一部分。明朝冢嫡士大夫属员只有退出特定的官职(如少卿、司马)后,才能轮到自己获得国葬殊荣,条件十分苛刻。清朝则是将国葬制度标准化,十分严谨,可称得上是取长补短、融合创新的佳作。 总体而言,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中国国葬仪仗制度在传承的同时也没有停歇,而其包含的意义更深远广泛甚至渗透到了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。事实上,无论古今中外,文明发展都需要一种优雅、庄重的方式来表达尊敬和怀念之情。作为一种具有历史、文化、礼仪等众多含义的仪式,国葬也在不断地发扬光大,绽放美丽与豁达。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