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江自杀,是一种被视为极端却时常出现的自杀方式。它透露着一种深刻的绝望情绪,即只有通过放弃生命才能摆脱目前的痛苦。不同于其他自杀方式,跳江的特殊性质引发了对于“他会不会去跳江”的讨论。
绝望之下的选择
跳江自杀,不同于药物中毒或悬挂等方式,显得更强烈、决绝,或者说“形象化”。这种形象化,往往将跳江自杀者视作英勇或悲壮的、不顾一切的人物。可是,在我们熟知的跳江自杀案例中,却没有几个是在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。在媒体报道和谈论之外,常常是疲倦、孤独、绝望的人们,被现实和自己卷入了不堪重负的泥潭,放弃了治愈自己的希望,最终做出了此等可怕的选择。
文学中的“跳江意象”
从文学角度出发,跳江是一个极具欲求不满、精神扭曲的人物的经典形象。在早期的17世纪欧洲诗歌中,自杀者越来越多地被刻画成跳入江水的形象。 杰出的英国诗人约翰·唐纳森·王尔德在《道林·格雷的画像》一书中,也将自杀者刻画成跳江的形象,英雄般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。
挣扎与希望
跳江自杀并非是一个轻率的决定,背后常常有很深的挣扎、思考和痛苦。对于生命的掌握,本应是人类所拥有的至高的力量之一。然而,在生活的千头万绪、重重压力、人际纷争中,很多人逐渐迷失了自己,忽略了自己想要的生命。有的支撑到最后的人,能不借助外界的帮助强行挽留自己的生命,去寻找那个曾经熟知的,温暖的自己。也有的人,在如果有一份陪伴之后,得到了重燃的勇气和希望,重新焕发生命的光辉。
相信,无论何时,对于想要放弃生命的人们,我们都需要伸出我们的手掌,陪伴他们穿越难关,即使只是一条小巷,一把伞,一顿温暖的饭菜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